台灣好山好水,有許多步道,台灣人也日漸喜歡步道健行。但步道的解說牌不足。生態旅遊,或者叫生態觀光(Ecological Tourism)一詞最早可以追溯至1965年,由赫茲特提出,建議對文化、教育以及旅遊再省思,並倡導以生態作為旅遊,發展至今生態旅遊已成為國際保育同永續發展基礎概念。架構此概念下,我們進一步提出「有 A 的STEM 生態旅遊」,把大自然當成一本書,我們拜大自然為導師,引導學生或民眾細心品味大自然、從中學到 STEM 概念,進而轉化成 A(rt) 的概念或創作。一邊走,一邊看;一邊玩,一邊學。
大山背地區有著許多森林與步道,很適合發展「有A的STEM生態旅遊」。我們在騎龍古道建置「有A的STEM生態旅讀」,帶領國立清華大學修習通識課程「藝術經典-科技藝術賞析」以及藝術學院「微電子互動」課程的學生,師生共約80人前往橫山鄉騎龍古道進行「旅讀步道建置」,學生以 STEAM 跨域學習精神,探索古道以尋找「Hotspot」熱點、進行考察、研究,並建置成資料庫,內容包含古道的植物、道路、建築、流水及橋梁。此活動獲得橫山鄉公所、大山背休閒農業區管理委員會的大力支持,居中協調與提供協助,使得活動順利進行,初期建置成果良好,也獲「凱擘大新竹」媒體報導。我們也在古道中留下了含QR code的插牌,供來訪旅客、學生透過手機WebApp掃描、觀看,進而探索學習,期望透過插牌,可以輕易的旅讀與探索,不僅讓在地文化更佐以文創藝術,對於橫山風情更容易被發掘、被理解,從認識騎龍古道開始,讓歷史、古蹟、自然生態、還有感人故事。期望藉此帶給地方新思維、新創意,協助刺激觀光或小農產業,我們朝帶動地方旅遊產業新契機努力實踐。
騎龍古道建置活動雖受到大山背農民與居民的支持,但由於缺乏當地統一的管理者,維護實屬不易。有鑑於此,我們將此概念移至生態多樣性豐富的老大份休閒農場實踐。
【凱擘大新竹新聞報導】